什么是隔蒜灸?隔蒜灸有什么作用和功效?

中国古中医博大精深,一些疑难杂症,总是被一些技术高明老中医迎刃而解,那么生活中的隔蒜灸是怎么一回事呢?隔蒜灸有什么作用呢?

概述

隔蒜灸,又称蒜钱灸,是以蒜作为隔物进行施灸的一种灸法。临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两种。本法首载于晋代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“灸肿令消法,取独颗蒜,横截,厚一分,安肿头上。炷如梧桐子大,灸蒜上百壮。不觉消,数数灸,唯多为善。勿大热,但觉痛即擎起蒜,蒜焦更选用新者,不用灸损皮肉。”而隔蒜灸一名,则最见于宋代陈自明的《外科精要·论隔蒜灸得效第五》,“凡疮初发一二日,须用大颗独蒜切片三分浓,贴疽顶,以艾隔蒜灸之,每三壮易蒜,痛者灸令不痛,不痛者灸之令痛,疮溃则贴神异膏。”

【功效】

消肿,散结,拔毒,止痛。

【适应症】

用于阴疽流注、疮疔疖毒、乳痈、一切急性炎症、瘰疠、疮毒、痈疽、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、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、疣及腹中积块、肺痨等症。

【施灸准备】

大艾炷,鲜独头蒜,镊子,火柴,线香,灰盒,甲紫等。

【施灸方法】

隔蒜片灸:取新鲜紫皮独头大蒜,切成厚约0.1~0.2cm的蒜片,用针在蒜片中间穿刺数孔,放在施灸的穴位上或患处(最好放在疮头上,如果漫肿无头,可贴湿纸,先干者为疮头),上置艾炷点燃灸之,艾炷如黄豆大,每灸3~5壮后可更换蒜片,继续施灸。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一般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为度。为了防止灼痛起泡,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蒜片。对痈、疽、疮、疖等,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,知痛者灸至不知痛为度。换艾炷不换蒜片,每日灸1~2次,每穴灸5~7壮,每日或隔日1次,7~10次为1疗程。初发者可消肿,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,促使其早日愈合。

隔蒜泥灸:①取新鲜紫皮大蒜适量,捣如泥状,放于穴位或患处(最好放在疮头上,如果漫肿无头,可贴湿纸,先干者为疮头),上置艾炷,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,当患者感到灼热时,则换艾炷再灸,不换蒜泥,将预定的壮数(3~7壮)灸完为止。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。②取新鲜紫皮蒜适量,捣如泥膏状,平铺于脊柱上(自大椎至腰俞),宽约2cm,厚约0.5cm,周围用桑皮纸封固,灸大椎、腰俞等穴数十壮,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,多用于治疗虚痨。

【注意事项】

(1)由于此灸法可能会遗留瘢痕,所以不适宜用于头面等部位的灸疗。

(2)因为大蒜对皮肤具有刺激性,所以皮肤过敏者慎用。

(3)施灸后宜暂避风吹,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,使其汗孔闭合,勿感外邪,以利恢复。

展开全部内容